网优小故事|网优中心的12年

2022-03-11

网优中心的12年

作者:李静

    2019年5月,陈思站在花溪迎宾路63号大院门口。这里面有白色办公楼,还有一栋小红楼,树木林立,郁郁葱葱。陈思喜欢这里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彼时,23岁的陈思,决定从工作两年的设计院辞职,来到这个63号大院工作。63号大院,是中国电信贵州公司网优中心的办公所在地,这里负责贵州全省无线网络包括2G、3G、4G和5G网络等的优化工作。“我想深入后端学习技术。”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陈思,更希望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她并没有想到,在此后一年的工作中,会见到不少专业领域中的大神,比如集团级专家、全省劳模等等,也见到了大家没日没夜齐心协力解决一个问题的种种场景。

    她很好奇,这支队伍到底是如何成长的,才能拥有这么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呢?一切,要从12年前说起。

    2008—2009年破局之年

    中国电信贵州公司的网优中心2008年成立。当时的背景是,2008年7月,中国联通以438亿人民币价格将2G网络CDMA出售给中国电信。与此同时,中国联通1.9万多名员工划转给中国电信。

    在贵州公司,网优中心成立之初共有11个人,10个都是从中国联通过来的,陈守益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元老级”的人物之一,陈守益至今仍在担任无线网优室副主任一职。“网优中心成立的第一年,过得不容易。”陈守益感慨。

   image.png 一个直接的问题是,仅贵州范围内,联通移交的通信基站就有2万多个。这些基站要么分布在某一栋居民楼上,要么就在贵州某一座不知道名字的山上。移交的档案上,有80%的基站只知道大致范围,并没有写清楚具体位置。

    这意味着,网优中心这11个人,要在贵州全省一个一个地找到这80%的基站,共计1.6万个。网优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挑战,由此诞生。11名成员,开始带队转战全省。

  “半年的时间,每天都在爬站。”陈守益负责黔南州的基站核对工作。2009年上半年,他爬遍了这个区域所有建基站的山峰和屋顶。“去基站的时候,除了要扛专业设备,还会带上一把扫帚。”

    陈守益说,许多基站内部都落灰了,需要打扫。有的时候,还得拎一桶水上山,方便清扫。还有危险的时候。陈守益清楚地记得,他在基站里给线缆贴标签。“刚贴下去的时候,触感冰凉,仔细一看,竟然是一条蛇。”陈守益瞬间惊出一身冷汗。这一年,劳累和危险一直围绕着这支11人的团队,但他们全都坚持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一年,网优中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雏形形成。在当时的网优中心副主任史光耀看来,网优中心总是在创造奇迹。“这个团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09—2011年基础之年

    人员不足,是网优中心成立之初的难题。

    2009年,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决定从各市州分公司选派一人到网优中心学习。现任无线网优室主任的周琨记得,那时候,就是网优中心带着9名新成员一起转战各个市州做支撑。“比如在安顺,一呆就是三个月。”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这样不断地重复实践,他们学得更快。一年之后,这9名分公司学习成员全部成为各本地网网络优化的中坚力量,有的还成长为中层干部。

    2010年,网优中心开始分片包区的机制。此前培养的9名分公司人才,开始在地方上积极配合网优中心工作。这是网优中心在全省开展工作的基础,双方能够更好地沟通。从这一年开始,网优中心的发展进入稳定期。进入稳定期的另一个标志是学习。这始终是网优中心的关键词,更是一切的基础。

    image.png现任网运部副总经理的杨秀敏在这一年里学习学到吐。因为是女生的缘故,同事们格外照顾,很少让她出差。“不能出差,就好好学习,参加全国比赛,为团队获取荣誉。”正是因为孜孜不倦地学习,使她获得过不少全国大奖,包括全国无线网设备维护专业二等奖等等。

    后来,她又将自身的学习和参赛经验,平常工作中留心的疑难杂症等毫无保留进行总结,成为网优中心的参赛宝典。    在网优中心,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一个普遍的规律是,每四年,移动通信领域就会有一个大的跳跃。

    从2G到3G再到4G、5G,每一次迭代,都意味着网优中心要在几个月之内学习这些全新的知识。网优中心的成员们,自学、邀请华为、高通等专家培训,每一场都不落下。“有时候开车都要听音频课程。”一位网优中心成员如是说。“这个团队是不能停止学习的。”

    12年前网优中心组建者,现任中国电信贵州公司网络运行维护事业部总经理黄辉总结说,我对学习的理解是,抵抗衰老的唯一办法。

2011-2014年成熟之年

    2011年,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引入协优队伍。由第三方公司介入,协助网优中心工作。从这一年开始,网优中心的成员们,不用把一半的精力都放在爬山上了,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上。陈守益把精力放在创新上。在贵州大学读书的时候,陈守益就曾专门学过软件开发,他开始思考利用软件来替代人工。比如他曾自己开发的一个邻区检测软件,遵义和贵阳两个区域,如果要打电话不掉线,两个区域之间的基站就要做邻区。他开发邻区检测软件,代替人工一个站一个站的跑,至少提升10倍以上的工作效率。

    2014年,陈守益被评为省级劳模,同年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是负责人。周琨终于可以结束一年300天都在外地出差的境况。要知道,2008年他来网优中心之前,是在杭州一家设计院工作,因为一年要出差280天,这才决定辞职回到家乡。但是他并没有想到,刚到网优中心的第一年,出差时间比原来还多。不过,他从未想过离开这个团队。周琨看重并珍惜这支团队,不仅是搞技术的都很单纯,相处融洽,他更看重的是,这支团队的吃苦精神。比如高速路边临时建站,大家可以躺在旁边睡一晚上;又比如扫干扰源的时候,即使突然下冻雨,衣服和鞋子都被灌满水,大家仍然毫不在乎,只为找到干扰源而开心。

    这几年,周琨见证着这支团队“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内核的形成。除了吃苦之外,网优中心还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团队里曾经有一个叫汪进的小伙子,2010年参加无线网优技能大赛,考砸了。他开始背负极大压力,觉得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但他并没有放弃,坚持学习,5年后,拿下维护之星专业竞赛全国第六的成绩。“感觉我卸下了一生的负担”汪进说,感觉此刻才又回到集体。

  “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黄辉说,所有的成员都是用成绩和胜利来证明自己就是这个团队中合格的一员。

2014-2019年转折之年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7月15日,这一天,铁塔公司成立。包括网优中心以及市州分公司的网优人才,很多都流向了铁塔公司。

    “我们储备的人才再次捉襟见肘。”周琨说,比如毕节分公司,当时的网优人才几乎被掏空。与此同时,伴随着4G网络的出现,网络越来越壮大,但网优中心的人员却越来越少。“人数最少的时候,网优中心只剩下11个人。”

    同样是网优中心“元老级”成员的卿晓春印象深刻,这和创立当初的人数一样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网优中心再次开启人才培养计划。一批新人进入网优中心,不仅要组织学习和培训,甚至还要制定史上最严苛的考核以及奖惩制度。“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之下,原本三年才会成熟的网优人才,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能完全独当一面。”卿晓春说。对于卿晓春来说,这两年,甚至比网优中心成立之初还要艰难。“

    因为网络规模的扩大,我们的工作量比以前大太多,不仅需要带团队,还要做具体的工作。”尽管如此多的困难,网优中心的所有成员仍不躲避,勇于面对并且成功渡过。“他们勇于面对,敢拼敢战,并且没有一场败仗。”黄辉评价说,他们从来都不知道“推诿”是什么。正是因为有陈守益、周琨和卿晓春这些成立之初的员工们在,网优中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得以传承。那么艰苦的条件都能坚持,即使到了其他岗位,依然会有坚韧的精神。

    2017年,卿晓春通过评定和考试,成为集团级专家。同样是这一年,中国电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移动互联网感知竞赛,网优中心取得个人二等奖和团体三等奖的成绩。

2019-2020年改革之年

    1646967340(1)_副本.jpg2019年7月,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开启后端划小承包改革,网优中心由此成为网优划小团队。早在此前,中国电信在三个运营商中率先开启一场以市场化为方向,“划小承包”为牵引的改革。此后,中国电信效益增长一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用户口碑持续提升。

    彼时,刚进入网优中心刚刚两个月的陈思知道,成为划小团队后,出差会特别苦。她的同事们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一直要持续到晚上11点。“白天测试,晚上写报告。”同事们做事情绝不拖延,当天的事情一定要当天做完。以前,测试工作都是由第三方公司完成,而划小承包改革之后,则由划小团队完成。网优划小团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这次改革,一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另一边则增加工作量,至少比以前增加了30%。陈思主要负责材料输出和数据分析。每周对贵州全省的网络运行情况做一个分析和案例总结。进入网优中心工作一年,陈思知道这里拒绝一成不变。“一定要有创新意识。”陈思说,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同事,都在反复强调。比如多使用平台进行技术分析,利用辅助工具完成会议记录、出差记录等,减轻工作量。

    因为是女生的缘故,陈思总觉得自己一直在受到同事们的保护。男同事们都不怕苦,不管寒冬还是酷暑,都在外面出差,一周接一周地跑。“实际上,我也愿意出差,增加实践经验。”陈思说,她不怕苦,也想为划小团队出一份力。

 “在网络演进的过程中,我期望他们能够成为全专业的专家。”黄辉说,事实上,这也是他对整个网运部的期许。“人都是想要改变自己的,那么我就是要给大家提供路径,让每个人都走到舞台的中央。”